top of page

音樂編創

「在台灣沒人可以做音樂電影,那就我來吧!」

林查拉 (Tzara)老師 (造次文化總監)

「今天我來這裡的主題和往常不太一樣。我是來分享職場生涯規劃的,來告訴大家在這個學程畢業後要做什麼。」

查拉老師神秘地如此開場,隨後並未像尋常流程一樣地打開簡報做展示,而是在台中央氣定神閒地和大家聊起了天。

 

「從小到大──尤其在音樂上──我的任何學習都從未做過筆記。學東西重要的是心領神會、完全內化,能做到這個程度的話就不需要依賴筆記或簡報。」

至於要如何做到這點,「只要對某件事感興趣,就要盡全力接觸到最深。像我自己的話,無論音樂、歷史、哲學……把時間都聚焦在同個點上,就能逐漸融會貫通了。」

 

以音樂這個領域來說,其實不只是在學習或者親身投入創作才算投入其中,從最為普遍平凡的「聽」開始就有許多常人不會特別料到的眉角。查拉老師分享了許多他一路以來聽音樂的方式,比如一天之內反覆細聽一張專輯、盡可能常蒞臨演出現場欣賞、給自己目標要在一段時間內聽完排行榜……等等。
接著他指出,現代人習慣在聽音樂時隨機播放,這件看似很正常的事其實會造成一些影響。

 

「其實每首歌每張專輯、每場音樂會的節目順序都是有想法的。聽音樂的時候太常用隨機功能,反而沒有真正理解曲序的意義。」

「另外,大部分專業音樂人其實都聽音樂聽得不夠廣,風格和種類總侷限在自己的舒適圈,久而久之就越來越狹隘。像你們在這個吸收力最強的階段,如此狹隘會很可惜。」

「我個人聽音樂的標準就是:『只要是音樂我都聽』。這可能算是我從小到大的好優點吧,無論不喜歡的人、讀不下去的書、聽不下去的音樂,我都不會立刻武斷地否決。
「一個東西之所以存在或受歡迎都是有跡可循的,別因為一時的不喜歡或暫時的難以理解就放棄。為什麼世界告訴我某個東西很重要,但我卻看不懂?是不是我的知識和眼光不夠?

 

我想去追求其中的答案,因為人可以追求或不追求特立獨行,但一定要理解這世界怎麼運轉。就算當下不懂,就擱在心上,等到有餘裕再拿出來也可以。

「總而言之,聽不懂,就聽到聽得懂為止。」

讓聽音樂成為像呼吸一樣的日常習慣,但在這樣的慣性中又要有心地意識到許多事--如果能做到這點,或許就能離查拉老師的期待更進一步。

69828_724677.jpeg
bottom of page